
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,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已不再是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名称。随着治疗手段的革新和治疗理念的转变,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与疾病和平共处,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。这背后,是现代医学对CLL认识的深化和治疗策略的精细化。
PART01
理解疾病本质:
从恐慌到理性认知[1]
CLL作为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类型,其发病过程往往较为缓慢。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并没有明显症状,而是在常规体检中偶然发现异常。这种“慢性”特性使得患者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疾病、选择治疗方案,并与医生共同制定长期管理策略。
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多项检查结果。除了常规的血常规检查外,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是确诊的关键,能够识别出典型CLL表型(如CD19+、CD5+、CD23+、CD200+、CD10-、FMC7-、CD43+等)的细胞群体。进一步的FISH检测和基因测序则能揭示TP53突变、IGHV突变状态等重要预后因素,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。
与慢淋共处PART02
治疗理念变革:
从积极干预到精准施治
CLL治疗领域最显著的进步在于治疗理念的转变。过去,一旦确诊就立即开始治疗的模式已被摒弃。现在,医生们更加注重“观察等待”的策略,只有在疾病出现活动性进展时才启动治疗。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治疗副作用,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[1]。
当需要治疗时,靶向药物及CAR-T细胞疗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治疗格局。
BT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等小分子靶向药物,能够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点,实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。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和伴有合并症的患者,这些口服靶向药物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治疗选择[2]。
CAR-T细胞治疗是对外周血分离出来的T淋巴细胞进行基因修饰,使其表达 CAR,修饰过的T淋巴细胞能够独立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(MHC)的参与来识别并杀伤癌细胞,实现持久缓解[3]。CAR-T细胞免疫疗法在复发/难治CLL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疗效[1,3]。
与慢淋共处PART03
应对治疗挑战:
管理副作用,提升生活质量
尽管靶向药物显著改善了治疗效果,但其相关的不良反应仍需重视。房颤、高血压、感染、出血等副作用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。因此,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[4]。
CAR-T疗法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、脱靶和过敏反应,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。目前针对性预防血液学毒性的剂量指导尚在研究中,如何实质性预防和消除CRS等毒副反应将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[5]。
这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。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制定个体化的监测和管理方案;患者则需要学会识别可能的副作用表现,并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。通过定期的随访检查、必要的药物调整和生活方式干预,大多数副作用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。
与慢淋共处PART04
生活质量管理:
超越疾病的全面关怀
CLL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,更包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全面关注。营养支持、感染预防、心理调适等方面都需要得到重视。合理的饮食结构、适度的体育锻炼、良好的心理状态,都有助于增强患者体质,提高治疗效果[6]。
同时,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也不容忽视。家庭的支持、病友的交流、专业的心理咨询,都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。许多医院都建立了CLL患者俱乐部,为患者提供交流平台和教育资源,这种peer support的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[7]。
与慢淋共处PART05
展望未来:
从慢性管理到功能性治愈
随着对CLL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新药的不断研发,CLL的治疗前景日益光明。目前,研究人员正在探索联合治疗方案、序贯治疗策略以及新型药物的开发,旨在提高治疗反应深度和持续时间。
未来,我们有望看到更多患者实现长期深度缓解,甚至功能性治愈。在这个过程中,个体化治疗将成为主流,基于每个患者的疾病特征和身体状况,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。
对于CLL患者而言,重要的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与医疗团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,遵循科学的治疗和管理方案。在这个过程中,患者不再是 passively接受治疗,而是主动参与医疗决策,与医生共同管理疾病。
与慢淋共处
现代CLL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——一个更加强调生活质量、个体化治疗和长期管理的时代。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,CLL患者完全能够实现与疾病和平共处,享受充实而有质量的生活。
参考文献
[1]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,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,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.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/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(2025年版)[J]. 中华血液学杂志,2025,46(02):105-112.DOI:10.3760/cma.j.cn121090-20241209-00551
[2]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淋巴瘤专家委员会.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中国专家共识[J]. 白血病·淋巴瘤,2022,31(09):513-526.DOI:10.3760/cma.j.cn115356-20220718-00211.
[3]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,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,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.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B细胞淋巴瘤相关心血管疾病合并症管理专家共识(2023年版)[J]. 中华血液学杂志,2023,44(05):359-365. DOI:10.3760/cma.j.issn.0253-2727.2023.05.002
[4] 王美懿,田晨.CAR-T细胞免疫疗法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[J].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,2024,32(3):970-973
[5] 张冉,辛然,窦立萍,等.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研究最新进展[J].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, 2023, 31(6):1910-1915.
[6] 李巧珍.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[J].医药前沿,2017,(18):251-252.
[7] 王娟,李霞.中西医结合护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[J].光明中医, 2015, 000(008):1783-1784.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