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R-T疗法:直面副作用,科学优化带来新希望

CAR-T疗法:直面副作用,科学优化带来新希望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CAR-T细胞疗法的问世,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愈曙光。然而,正如许多强效疗法一样,CAR-T也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。如何正确认识这些不良反应?科学家又如何通过技术升级,让治疗更安全?今天,我们就来系统梳理CAR-T的副作用与优化策略。

01
认识CAR-T的常见副作用

CAR-T细胞经静脉输注进入患者体内后,可能在输注过程中引发过敏反应,此类反应通常可通过给药前的抗过敏药物进行预防,属于较易控制的副作用

而在细胞回输后出现的其他不良反应类型较多,主要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(CRS)、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(ICANS)、脱靶毒性、肿瘤溶解综合征(TLS)、B细胞发育不良、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(HLH)/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(MAS)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,其中以CRS和ICANS两类最为突出。以下是其具体表现:

1. 细胞因子
释放综合征(CRS)[1]

俗称“细胞因子风暴”,是CAR-T细胞在体内激活后释放大量炎症因子(如IL-6、IL-1、IFN-γ等)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。

  • 轻中度:发热、乏力、肌肉酸痛
  • 重度:持续高烧、低血压、呼吸困难、器官功能不全

好消息是:临床上已广泛应用IL-6受体拮抗剂“托珠单抗”治疗中重度CRS,效果显著。

2.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

神经毒性综合征(ICANS)

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异常,如:

  • 语言表达困难、注意力不集中
  • 意识模糊、震颤
  • 严重时可出现癫痫、脑水肿

ICANS可能与CRS同时发生,也可能延迟出现。目前主要使用类固醇药物控制。

3. 脱靶效应

CAR-T细胞可能误伤表达相同抗原的正常细胞。例如,CD19-CAR-T在杀灭肿瘤的同时,也会损伤正常B细胞,导致免疫力下降。

 

02
如何优化CAR-T,降低副作用?
1. 应对脱靶效应:从“单靶点”到“双保险”
  • 双特异性CAR-T:设计能同时识别两种肿瘤抗原的CAR-T细胞,如同“双锁钥匙”,只有两个靶点同时存在时才完全激活,大大降低误伤风险。
  • 靶向肿瘤特异性糖基化靶点:例如MUC1蛋白上的Tn和STn糖基化形式,在正常细胞中几乎不表达,成为CAR-T精准攻击的突破口[2]

2. 控制CRS:给CAR-T装上“安全开关”

  • 自杀基因系统:在CAR-T细胞中植入可被药物激活的“自杀基因”(如iCasp9),一旦出现严重CRS,即可诱导CAR-T凋亡,及时控制毒性。
  • 调控输注剂量与途径:
  • 采用低剂量起始、分次输注策略,避免细胞过度扩增;
  • 通过瘤内注射、局部给药等方式,限制CAR-T的全身扩散。

3. 应对极重度CRS:血浆置换术(TPE)

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危重患者,可通过血浆置换快速清除血液中过多的细胞因子,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。

4. 优化基因载体:从病毒到非病毒

传统病毒载体有插入突变风险,专家正积极开发:

  • 腺相关病毒载体:更安全,不易整合入基因组
  • 非病毒载体:如可降解纳米颗粒,实现体内直接转换,操作更简便、风险更低

 

CAR-T的副作用并非不可控。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,医生团队具备成熟的管理方案。多数副作用是暂时且可逆的,通过及时干预,患者能够安全度过治疗期。

正如化疗、放疗一样,CAR-T作为一种强效疗法,其副作用是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“代价”。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,我们正逐步掌握更多工具,让这场“免疫战争”打得更加精准、可控。

参考文献:

[1]Andrea Schmidts et al,Toward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of CAR-T Cell–Associated Toxicity,Annu. Rev. Med. 2021. 72:7.1–7.18

[2]杨佳幸,栾英桥,沈晗,等. CAR-T细胞免疫疗法副作用的优化策略[J].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,2019,35(1):149-152. DOI:10.16809/j.cnki.2096-3653.2018112110.

 

科普时间

拨开迷雾,重获新生:认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

2025-10-23 9:34:01

科普时间

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的饮食推荐与生活指南

2025-11-14 15:45:50

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交流血液疾病的相关问题,可以微信扫一扫下图二维码,加入我们的病友群。申请好友时请备注疾病类型。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搜索